社會上很多人有一個錯誤的概念,認為水電引發了地質災害,比如,是不是三峽誘發了汶川地震?是不是三峽導致了氣候的變化無常?橫斷山脈建設重多水電站,是不是它誘發了白格堰塞湖?那么,水電開發到底是破壞生態,還是保護生態?水電開發到底是造成地質災害,還是防災減災的科學手段?5月23日,在2019全國科技活動周期間,由中國水力發電工程學會主辦、華北電力大學承辦、北京水力發電工程學會協辦的“水力發電與扶貧攻堅”科普論壇上,專家學者們給出了答案。
論壇上,專家們一致認為,“水電開發的扶貧作用巨大、全球公認”、“水電開發具有減貧、減碳的作用”、“水電扶貧是多方位的”等。
“水電扶貧是多方位的”
科普論壇上,專家們認為“水電扶貧是全方位的”。通過水利水電工程的建設能夠防洪減災;通過大壩船閘改善航運條件、促進貿易,增加居民收入來源;再通過灌溉、旅游、漁業等的發展,能夠實現經濟收入的增加和生態環境的改善。
在中國水力發電工程學會副秘書長張博庭看來,水電扶貧是項目本身的扶貧,與依靠財政補貼的光伏扶貧有很大的不同(光伏扶貧,實際上是全國的老百姓用多付的電價來扶貧)。我國水電開發之后,不僅要隱形的造福于全國百姓(補貼電價),而且項目本身還能帶動當地的經濟發展并對搬遷移民起到扶貧作用?!八姷姆鲐氉饔?,是巨大的,是多方位的,是實實在在的,也是全球公認的?!?/p>
與上述觀點相同的還有華北電力大學教授丁曉雯,她認為,水電是牽一發而動全身,這“一發”就是我們的水電開發,提供廉價的電力,提供便利的運輸條件;“動全身”,即通過航運、灌溉、防洪減災等,又吸引了大量的投資,提高了流域的開發度?!八婇_發直接建立了綜合性公益性的工業基地,我們不再輸送血,而是貧困地區自我造血?!?/p>
丁曉雯談及水電開發與扶貧關系時舉例,美國田納西流域就是通過水電開發來實現扶貧減困的。田納西流域曾經是美國最為貧窮和落后的一個地區,在20世紀30年代,人均年收入不到美國平均值的一半。在沒有水電開發前,該流域居民的唯一收入來源為棉花種植,但長期高強度的棉花種植造成了土地退化。而通過流域水電站的梯級開發后,從上游一直到下游建設了將近50座水電站,到2000年左右,田納西流域的人均收入提升到了美國的平均水平。
與田納西流域相似,我國西南地區也可以將梯級水電開發作為一個流域開發的核心,通過充足的廉價的對環境友好的清潔電力,來發展工業,調整產業結構,因地制宜地實現扶貧減困。
水電使貧困地區具減災“免疫”
眾所周知,貧困來自惡劣的自然環境。我國集中連片貧困地區“三區三州”(“三區”是指西藏、新疆南疆四地州和四省藏區;“三州”是指甘肅的臨夏州、四川的涼山州和云南的怒江州),自然條件差、經濟基礎弱、貧困程度深。國家層面的深度貧困地區80%以上區域位于青藏高原區,頻發的地災制約這些地區的整體脫貧。
“對于像怒江州、涼山州這類具有豐富水能的地區來說,水能的資源優勢如果不能被開發利用起來,它就會不斷的制造各種地質災害來消耗掉這些能量?!睆埐┩ケ硎?,水電開發后水庫的建造和蓄水通??梢詾樵胁环€定的地質滑坡體,提供一個集中釋放的機會。這些不穩定的地質滑坡體,一旦在蓄水期被釋放之后,今后再遭遇到任何暴雨或地震都很難再發生地質災害。這種在水庫蓄水的初期,通過嚴密的監測,讓潛在的滑坡體在不長的時間內都釋放出來的減災方式,可以被看成是水電建設的減災“免疫”。
經過水庫多次蓄水的“免疫”考驗后,水庫庫岸再次發生地質災害的可能性非常低。例如,在汶川大地震發生時,距震中僅十幾公里的壩高132米的沙牌水電站,大壩后的水庫庫岸完好無損,而大壩前的自然邊坡,滑坡、崩岸的現象則非常嚴重,慘不忍睹。
水力發電可有效消能
水電除了具有減災“免疫”外,專家們認為,水電發電還是一個把河流水能轉化為電能和消能的過程。消能是減少地質災害的最根本措施之一,這種科學的減災理念,亟待普及。水力發電的有效的消能,不僅是保障水壩結構安全的最重要手段,而且還是減少河流沿岸地質災害的最重要的措施之一。
清華大學教授王兆印在報告中披露,2007年清華大學的973研究項目表明:地質減災的核心是消能,發育良好的天然階梯深潭結構,能夠自然的消能。所以,它能穩定河床,避免地質災害。而水力發電的作用,則是通過驅動水輪機把水能轉化為電能,更能起到科學的消能減災的作用。
中國科學院陳祖煜院士表示,2018年10月10日、11月3日,在西藏自治區江達縣波羅鄉白格村發生兩次滑坡,阻斷金沙江,形成堰塞湖。水利水電行業在白格搶險救災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下游從梨園到金安橋、魯地拉、觀音巖等一系列水電站,在國家防總的指揮下,放空水庫用來蓄洪,使得往下的洪水沒有了。如果沒有這些水電站,洪水要從麗江一直蔓延到大理?!皶粫械谌位??如果有要怎么應對?就目前來說,基本結論是如果到了2024年葉巴灘水電站建設達到2889米正常蓄水位高程時,再出現一次白格堰塞湖災情,葉巴灘水電站有足夠的庫容應對?!?/p>
王兆印還認為,單個大壩只能保護上游減少災害。建設梯級壩群可以把正在下切的江河變成串糖葫蘆似的江庫連通水系。這樣的江庫連通有多樣性的棲息地,適合多種生物生存,同時控制河流下切,減輕地質災害。